http://www.appledaily.com.tw/appledaily/article/supplement/20151226/36975456
報導╱張雅淳、林明佳 攝影╱施偉平
就算從精神科更名為身心科,但依舊有許多刻板印象,《蘋果》副刊粉絲團「吃喝玩樂蘋果花」邀請身心科醫師陳嬿伊擔任線上諮詢醫師,來破解身心科常見5迷思,像許多人認為抗壓性低才會罹患憂鬱症,陳嬿伊醫師表示,憂鬱症是因抗壓性太好,沒有適時的紓壓才會罹病;或是覺得要吃一輩子的藥,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
許多人對身心科有既定印象,要就醫總有點猶豫不決,有些人還會覺得丟臉,陳嬿伊醫師表示,其實身心科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好友,但這個科別一直被汙名化,所以很多人是怕別人知道所以不肯就醫,甚至有些人是因家人怕鄰居知道而反對,就曾有青少年前來求診時特別交代別通知父母,因為他是瞞著父母來看醫師的。陳嬿伊醫師提醒,其實就如同腸胃不舒服看腸胃科,身心生病就該看身心科,對精神疾病的排斥與厭惡,除了不能解決問題,有時反而更容易造成疾病的惡化。
迷思1 瘋子才去身心科
很多人對身心科有刻板印象,認為瘋子才需去身心科求診,陳嬿伊醫師表示精神疾病分類很多,早期症狀包括注意力不集中、睡眠品質差等,應及早就醫。因此,當覺得自己在心理、生理上和過去不同,例如長期耳鳴或腸胃不順又查不出原因,就可去諮詢,身心科不是只有瘋子才能去的。
迷思2 一輩子都要吃藥
身心科病人多數都是長期拿藥,並且認為就診後一輩子都要吃藥,陳嬿伊醫師表示,如狀況輕微時,也許透過諮商或調整作息就能改善,但很多患者都病況嚴重才就醫,所以常要搭配服藥,但還是能藉由長期諮商、減藥,達到不用吃藥,不過還是要病患配合,不要把身心科當成拿藥的地方。
迷思3 抗壓性低才生病
很多人認為抗壓性太低的人才會有身心病,陳嬿伊醫師表示,以憂鬱症來說,遺傳和體質是主因,壓力可能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,而且很多人就是過於壓抑、忍耐,一直沒有宣洩才病發,這些人會生病也許正是因為抗壓性太好,如果會因壓力而哭泣,有時反而是一個紓壓方式。
迷思4 失眠不用看醫師
身心症常以失眠傳達警訊,但很多人覺得睡不好吃安眠藥就好了,陳嬿伊醫師表示,曾有病患在別科看病時,請醫師順便開安眠藥,連續吃了5年,才驚覺吃得太久,並且愈吃愈重。其實失眠是身體在提醒你生病了,延誤治療會讓大腦長期無法充分休息,會讓腦神經愈來愈衰弱、加重病況。
迷思5 自己紓壓就可以
許多人常覺得心情不好就不要想太多,多看雜誌放鬆一下、或外出踏青,想開一點就沒事了,不需要去看醫師、也不要吃藥。陳嬿伊醫師表示,心情不好有程度之分,如果程度輕,也許自己想開真的行得通,但如果程度嚴重,還是需要專業醫師協助,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解決的。
身心科醫師 陳嬿伊
【醫師說】
不管是電影或新聞,常傳遞精神藥物副作用強烈的訊息 ,其實副作用因人而異,就算有副作用,也可和醫師溝通。